“禮贊共和國、智匯新時代”
第22屆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啟動
百余場專業學術活動亮相??北京“智匯月份”開啟
●首次推出“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系列報告會”,聚焦五個領域,依據學術價值和應用推廣前景,遴選出100篇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并選擇其中的25篇組織系列報告會
●舉辦160余場各類專業學術活動,涵蓋數十個學科和行業領域,線上線下受益公眾預計突破100萬人次
●組織召開16場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舉辦24場面向全國或區域的專業學術交流系列活動;針對各學科專業發展以及首都發展面臨的問題,組織召開專題類學術活動
●31家全國學會、海外學術組織和在京科研院所,與北京市科協聯手共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學術交流主平臺
●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報告會,屆時將有6000名新入學研究生參加
●舉辦第20屆北京青年學術演講比賽,來自30家學會的500余名科技工作者報名參賽,18名青年科技工作者進行決賽
●首次舉辦市科協十佳影響力學術會議經驗交流會,啟迪更多的科技社團在學術交流活動創新上下功夫,打造一批北京地區優秀學術活動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22屆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以下簡稱“學術月”)將于9月中旬至10月底舉辦。本屆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將開啟協同央地科技、人才資源,助推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新模式,聯手共建綜合性、開放性、多元化的高端學術交流主平臺,精彩呈現160余場各類專業學術活動,涵蓋理工農醫、互聯網和大數據、智慧城市、航空航天等數十個學科和行業領域。
科協是黨領導下團結聯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是科技工作者的群眾組織,是推動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在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學會是科協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地區190家自然科學類學會、協會、研究會是科協的團體會員。學術交流是拓展科學研究、啟迪科學思路、引發創新思維、促進學科發展、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形式。多年來,市科協一直堅持把學術交流作為主業,在學術創新引領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首都科技界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
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是北京地區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創辦于1998年,每年9、10月間舉辦,由各學會為主體,科技工作者廣泛參與,是北京地區涉及范圍最廣、參加科技工作者人數最多的大型學術交流活動。近年來,每屆學術月舉辦上百項學術活動,線上線下覆蓋上百萬人次科技工作者,對于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學術熱情與創新質量,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都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今年第22屆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以培育和打造綜合性、開放性、多元化高端學術交流平臺為目標,進一步提升到與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成就相稱的水平,具有與往屆學術月不同的特點。
一是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樣一個舉國歡慶的重要時刻,學術月以“禮贊共和國 智匯新時代”為主題,進一步繁榮首都學術交流,充分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熱情,用豐碩的科研成果向祖國70華誕獻禮。
二是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科技創新日新月異,新興學科、交叉學科、邊緣學科不斷涌現。學術交流萌發新理論,新理論催生新技術,新技術形成新產業。在這樣的科技發展形勢下,蓬勃的學術交流對于創新驅動發展、發展動能加速轉變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是北京市科協全面深化改革兩周年,學會學術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全市科技類社團數量增加23%,達到338家,市科協所屬學會的個人注冊會員人數增長36%,從多年徘徊的25萬人增長到34萬人,充分說明了科技工作者對學術交流活動的迫切期盼。
四是北京地區的學術交流活動吸引了在京全國學會積極參與,共建學術交流主平臺。中國公路學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等31家全國學會、海外學術組織和在京科研院所,與北京市科協聯手共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學術交流主平臺。其中17家全國學會是世界一流學會建設項目支持的重點學會。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屆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將開啟協同央地科技、人才資源,助推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新模式,聯手共建綜合性、開放性、多元化的高端學術交流主平臺,精彩呈現160余場各類專業學術活動,涵蓋理工農醫、互聯網和大數據、智慧城市、航空航天等數十個學科和行業領域。本屆學術月有如下活動亮點:
一、首次推出“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系列報告會”
2019年的系列報告會聚焦基礎化學、應用化學、基礎數學、應用數學、生物醫學工程五個領域,以論文影響力評價標準為基礎,以同行學術評議為參照,根據論文的學術價值和應用推廣前景,由相關院士專家共同參與,遴選出100篇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并選擇其中的25篇組織系列報告會,進行發布交流。據了解,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全國,以這種形式推出系列學術報告會還是第一次。該系列報告會專業性強、學術水平高,得到了相關領域院士的肯定和指導,將集中展示北京地區原始創新成果,突出體現學術交流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基礎性作用。
9月20日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辦化學學科報告會,在北京大學舉辦基礎數學報告會;22日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舉辦應用數學報告會,26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報告會。報告會邀請了院士、專家指導,還有多位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青年千人計劃獲得者以及廣受關注學術論文入選者進行交流發言。
二、首次舉辦“市科協十佳影響力學術會議經驗交流會”
學術會議是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市科協所屬學會每年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上千項,其中很多是以學術會議的形式進行的。
市科協對深化改革兩年來的學術會議進行系統梳理,通過組織申報、專家評審、綜合評議等環節,評出中國服務設計大會等一批優秀示范學術會議,啟迪更多的科技社團在學術交流活動創新上下功夫,打造一批北京地區優秀學術活動。經驗交流會將圍繞學術會議如何契合首都科技工作者學術需求和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需求進行交流,探索經理學術理念,為提升科協系統學術會議質效、打造高品質科協學術會議體系奠定基礎。
三、深入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
2011年以來,市科協牽頭成立由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等部門組成的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領導小組,邀請吳孟超、徐匡迪、陳佳洱、劉德培等德高望重的科學大家,結合自身科研經歷,為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數萬名師生生動講述科學道德和科研規范,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
本屆學術月期間,市科協將承辦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報告會,屆時將有6000名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入學研究生代表參加報告會,報告會也將同步直播,覆蓋北京地區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的廣大青年學生和科技工作者。市科協還將承辦“我和我的祖國——科學家精神資料選展”,通過珍貴的實物資料講述科學家的故事,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和愛國奮斗精神。
目前,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已經納入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中,研究生新生“入學第一課”由校長主講科學道德和科研誠信,已成為很多高校開學季的必選動作。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還將通過舉辦各類活動,以科學道德、科研誠信、科研倫理和學術規范為內容,引導青年學生和科技工作者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學術生態環境和科研氛圍。
四、舉辦第20屆北京青年學術演講比賽
????“北京青年學術演講比賽”創辦于1998年,是學術月的一項品牌活動,今年已經進入第20個年頭,備受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關注與喜愛。目前,已有近萬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踴躍參加學術演講比賽,許多優秀選手從這個平臺上得到成長,成為各自科研領域的業務骨干。
今年第20屆演講比賽得到了廣大學會的支持,共有來自30家學會的500余名科技工作者報名參賽,將有18名青年科技工作者進行決賽。演講比賽能夠有效提高青年科技工作者表達學術觀點的能力和水平,促進學術成果科普化,今年的學術演講比賽更加注重科學文化的傳播,科學精神的弘揚,將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思維碰撞、技藝切磋、才華展示的機會。
五、舉辦多場次高水平學術交流,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本屆學術月期間舉辦各類學術交流活動160余場,線上線下受益公眾預計突破100萬人次。一是組織召開16場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包括?2019年北京大學孤獨癥國際論壇、2019香山國際介入醫學峰會、亞洲光電子會議、2019中國GIS軟件技術大會三維技術分論壇等。二是舉辦24場面向全國或區域的專業學術交流系列活動,如第十六屆北京激光技術前沿論壇、第二屆中國智能油氣化工大會等。三是針對各學科專業發展以及首都發展面臨的問題,組織召開專題類學術活動,如2019智慧社區建設論壇、2019信息通信技術發展高峰論壇以及回天地區發展沙龍等。
從專業領域劃分,這160余場學術活動中包括70場人口醫學及生物技術學術會議,26場涉及現代農業的學術會議,20場基礎科學與應用研究相關會議,19場信息產業與制造業學術會議,19場城市管理與交通相關學術會議,10場低碳經濟環境及資源領域的學術會議。這充分體現了首都廣大科技工作者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為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貢獻力量的精神風貌和學術熱情。
供稿: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